- A+
“我太累了,只想多睡会”
上个月,有则新闻,一名小学生留下一封遗书后,跳楼身亡。
他在遗书里说:我活得太累了,你们从小就希望我如同成人一般,老师对我的失望,同学“开玩笑”般的话语,为你们我早已绝望。现在,我只希望能多睡一会儿……
在孩子身亡的现场,妈妈跪在地上哭得撕心裂肺。
学生因为成绩不好而自杀的新闻,这不是第一次,也不会是最后一次。教育焦虑渗透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,无数的孩子在崩溃与坚持的边缘挣扎。
而真正焦虑的,是孩子吗?
孩子在成长过程中,会因为各种未知与恐惧而焦虑,这是人的生存本能。可对教育与成绩的焦虑,大多是被父母转嫁的。
家长在焦虑,孩子在承受焦虑的后果。
我们不可否认,家长的确是真心想为孩子好,只不过,他们可能用错了方式。他们把自己认为的好,强加给孩子。没有从孩子的心理出发,而是从自己的心理出发。
“为了自己满足”和“为了孩子更好”之间,是父母微妙的转嫁行为。
大人的焦虑,也是形势所逼?
在一条谈论父母焦虑现状的新闻下,一位网友留言说:大人不也是被形势所逼?学校动不动就排名、分班,找工作一开口就看学历,谁给父母安全感呢?
乍一看,这句话也有道理。家长也心疼孩子,也不想孩子在深夜的烛光中“悬梁刺股”,但是社会压力就是如此,家长在经历,孩子不加紧未来只会更残酷。
可是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里面的问题,是不是家长自身无法面对压力,而给孩子加压。
说到底,是成年人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,对自己不能适应社会充满了焦虑。又不想要通过自我成长来强大内心,只能投射给孩子。
人人都会焦虑,焦虑的本质就是人面对世界不确定性的恐惧。而父母的焦虑,来源于父母对孩子成长不确定的担忧,以及无法掌控自己人生的恐惧。
当巨大的焦虑感袭来时,家长更容易做的,是控制孩子的生活,掌控孩子的未来。
家长意识层面的想法,是希望孩子自主学习,独立生活。可潜意识层面的想法是——你如果什么都做好了,那我插不上手了,我该做什么呢?
他们的双手不能是空的,必须紧紧握住“遥控器”,把握住孩子的生活,才能获得掌控感,从而获得内心的满足。
还有一个原因,就是父母害怕自己教育失败,只有让自己一直在做事,一直在付出,才能自我安慰——“你看,我付出了,他失败了我也没有责任了”。
《老师请回答》中,有一个焦虑的家庭,从孩子3岁起,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120万。
最后结果怎么样,似乎并不重要。孩子不知道6+9等于多少,他们一点也不忧心,反而坚持认为就应该为孩子投入。
说到底,家长的焦虑来源,并非是社会压力太大,而是无法掌控自己人生的焦虑,以及害怕教育失败的恐惧。
为了应对家长的焦虑,孩子做了什么?
家长的焦虑并不只体现在学习上,那种无处安放的焦躁存在于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孩子学习不好,担心孩子没出息;孩子学习好了,担心孩子生活能力不行。
不给孩子制定学习计划,担心孩子没有自律能力;给孩子制定计划,又怕他没有自主性。
让孩子交朋友,怕他交友不慎;不让他交朋友,又怕他不合群……
孩子生活的每一个角落,都有父母想要操控的影子。
那么,为了抚平父母的焦虑,让自己有“好日子”过,孩子会怎么做呢?
我小时候有一个“经验”,就是爸爸妈妈回到家的时候,我只要待在自己的卧室,坐在写字台前,他们就会非常安心。
可如果我坐在电视前,他们就会非常生气,想方设法让我回到他们认为我应该坐的位置上。实际上,我坐在写字台前,有时候也在走神,甚至看小说。
很多孩子也会用类似这样的“技巧”,在夹缝中生存,求取安稳的日子。当一个孩子拿出大多数精力来应付父母时,他们用在学习上面的时间,自然就被压缩了。
还有的孩子,面对父母的期待与付出,他们只能逼迫自己,让自己迎合父母的要求,不管自己愿不愿意。
小说《无声告白》中莉迪亚身负父母的所有期待,妈妈希望她代替自己实现“做一名女医生”的梦想,从小就逼迫她学习物理生物。爸爸希望她做一名“融入白人的黄种人”,过生日送她的礼物从来都是关于如何交朋友的。
可是,这些并不是莉迪亚真正想要的。物理公式她早就看不懂,她在学校没有朋友,每天晚上打电话都是表演给爸爸看,电话从来没有接通过。
即便如此,她为了不让父母失望,孩子不断迎合着,逼迫自己再努力一点,再努力一点,直到把自己逼上绝路。
对于孩子而言,她自己怎么想的早就不重要,让父母能安心才是最重要的。
应对家长的焦虑,孩子或者与家长斗智斗勇,或者逼迫自己变成另一个人,只能如此。
你能转嫁,因为孩子爱你
正常的亲子关系中,父母应该是孩子焦虑的容器。
孩子面对不确定的恐惧,家长承接孩子的焦虑,并且帮助孩子疏导缓解恐惧。
可是,如果父母本身是焦虑的,他们还要把自己的焦虑投射给孩子,那么孩子就成了家长的容器。
就像是一个本身需要泄洪的大坝,还在不断接收洪水的袭击,他们弱小的心灵,如何能够承受?
但是,大多数孩子在默默忍受,用自己的忍耐来接受家长的不安。
有时候家长与孩子的爱就是这么不对等,孩子真的太爱父母了,他们不忍心伤害父母,不忍心让父母失望,那就只能自我逼迫。而父母,却忘了考虑孩子的想法。
孩子的这份爱是温暖,也是对自己的束缚。
如果孩子不愿意接纳父母的焦虑,他们会产生不满,会有一定的攻击性需要释放。可与此同时,他们深爱着父母,看着父母对自己的付出,又会产生愧疚感。
愧疚感把攻击性击退,攻击性被咽到肚子里,内化成自我攻击的武器。
孩子的“懂事”并不是什么优点,而是对自己生命力的压抑,让他们本来能“泄洪”的机会,又变成了“蓄洪”。
《小欢喜》中的乔英子可谓是被转嫁焦虑的典型代表,她对妈妈有过多次不满,跟闺蜜和好友她都诉说过自己的艰难。
可是,每当想要冲妈妈发泄的时候,看到妈妈为自己忙碌的身影,想到妈妈单身带着自己的艰辛,她只能隐忍下去。
这也是无数妈妈的现状,一边焦虑着,一边控制着,一边爱着,孩子在爱恨交织中,无处藏身。
家长的焦虑,何处安放?
我们承认,纵然社会已经走向多元,可是对于大多数普通阶层的孩子来说,上学还是最好、最捷径的出路。
家长担心孩子的未来,这无可厚非,可是这并不意味着,我们可以随意转嫁自己的焦虑,掌控孩子的人生。
看到过一个小故事:一个人在路灯下寻找自己的钥匙,路人问他是在路灯下面丢的吗?他说,不是在这里丢的,但是只有这里我能看得见。
这个有点荒谬的小故事,就是我们很多家长的现状,我们只知道抓孩子的学习,是因为只有这件事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,而问题真正的关键,并不在这里。
缓解焦虑,不再转嫁,家长试试下面两点。
①对孩子的成长有整体的把握
我们看得见的就是孩子的成绩、升学、工作、结婚,而孩子幸福,性格,内驱力,才是影响他们一生的事情。
看到整体的方向后,才不会被“风吹草动”所改变。
有的家长看到孩子有了一个坏习惯,考砸了一次就开始想象一连串更坏的结果,其实那都是短暂的摔跤,并不影响整体赶路的进程。
网上有一个段子,孩子4岁,1500词汇量够不够?
答:在美国肯定是够了,在海淀肯定是不够。
家长们正是出于不能输在起跑线的心理,生怕自己的孩子比别人落下一步。
我们真的应该相信孩子,人生的任何阶段都有奋起直追的可能,只要他们心理健康,性格向上。
②家长应该“管好”自己
当焦虑无处安放的时候,不要投射到孩子身上,而是作为自己成长的动力。对孩子要求如何,都转变成对自己的要求。
如果你想要求孩子“考到前十名”、“成绩90以上”,就转化成要求自己“职级前十名”、“工资多少多少以上”。
可能我们人到中年后,发现“理想的自己”与“现实的自己”存在巨大的差异,难以掩盖的死亡焦虑,让他们只能把希望寄托给孩子。
其实,不管什么时候,都有机会去寻找理想的自己,何必让别人替自己活过呢?
父母是什么人,比他们做了什么重要多了。